北电之死:谁谋杀了华为的对手?(1)

2003年5月,北京SARS疫情紧张,摩托罗拉集团总裁迈克·扎菲罗夫斯基(Mike Zafirovski)却准备不走寻常路,决定冒险访问中国。

飞机降落在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首都国际机场,在穿过了无数由测温计、白口罩和铁栏杆组成的防线后,扎菲罗夫斯基抵达了东道主为他安排的钓鱼台国宾馆。第二天,他在这里代表摩托罗拉向中国捐赠了价值1180万人民币的设备物资,并对发改委主任马凯说:我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。

锦上添花易,雪中送炭难。无独有偶,在他抵达北京20天后,高盛集团CEO亨利·保尔森的专机也降落首都机场,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在头版头条称赞“患难之中见英雄”。这些长期耕耘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高管们心里清楚,“患难之交”的身份在东方的文化和生意里,是一笔无形的资产。

这笔无形资产是扎菲罗夫斯基急需的,在他访华的同时,一场秘密谈判正在南方的深圳进行。

谈判的对象,是日后横扫全球的华为。到扎菲罗夫斯基访华的2003年5月,两家公司的谈判已经进行了接近一年。二者彼时体量悬殊,摩托罗拉2002年收入高达267亿美金,华为勉强超过200亿人民币。但另一方面,他们的互补性又很强:摩托罗拉电信部门的短板是核心网,这正是华为的强项。

扎菲罗夫斯基很清楚华为的价值,因此极力推动此事。结束了北京的访问后,他旋即飞往深圳,督促项目组继续谈判。又经过了6个多月的反复拉锯,收购条款才最终敲定:摩托罗拉出资75亿美金收购华为100%股权,华为的6个业务部门3个独立发展,3个合并吸收进摩托罗拉[1]。

2003年12月底,扎菲罗夫斯基再次回到中国,入驻海南亚龙湾的喜来登酒店。这座刚开业不久的五星级度假村,被谈判双方包下了一半房间。后来任正非回忆道[2]:“……合同签订了,所有手续都办完了,就等对方董事会批准。所有谈判人员都在酒店买了花衣服,在沙滩上比赛跑步、打乒乓球,等待批准。”

一张内部照片被拍了下来,运动员身材的扎菲罗夫斯基和一脸轻松的任正非在沙滩上散步,直到谈判的15年后,这张照片才公布与众。

海南亚龙湾,2003年12月,图片来源: FT

扎菲罗夫斯基对此胸有成竹。事实上,摩托罗拉CEO小高尔文(Christopher J. Galvin)由于跟董事会严重分歧,在2003年9月被迫退休,留任岗位直到董事会决定继任人选。出身通用电气的扎菲罗夫斯基业绩突出作风强悍,被小高尔文连续火箭提拔,在公司内部呼声极高,是接任CEO的完美人选。

天雷滚滚的是,2004年1月5日,摩托罗拉董事会突然公布了人事任命,银湖资本(Silver Lake)董事总经理爱德华·詹德出任CEO,扎菲罗夫斯基被判出局。詹德既不了解华为,也不重视中国,直截了当地否决了收购,正在等待消息的华为和任正非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。

历史的必然往往通过大量的历史偶然去实现,在那个星期,两家公司的命运都被改变了。

扎菲罗夫斯基心灰意冷,更是跟新领导水火不容,这是个“空降老大”和“强势老二”之间的经典博弈,但拥有董事会支持的詹德逐渐占了上风。知道大势已去的扎菲罗夫斯基选择离职,加入了另一家科技巨头担任CEO,这家公司就是加拿大最大的科技公司北电网络(Nortel Network)。

并购华为的交易无疾而终,但无论是执掌摩托罗拉的爱德华·詹德,还是执掌北电的扎菲罗夫斯基,他们跟华为的纠缠和故事远远没有结束。

01.  余晖:首席执行官的6辆跑车

扎菲罗夫斯基的新东家北电网络血统高贵,其诞生可以追溯到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·贝尔。

贝尔早年跟父母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农场里,1876年他在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后,很快就成立了贝尔电话公司,并在加拿大设立分公司来制造电话机。后来这家分公司的机械制造部门于1895年逐渐独立,并于1914年成立了北电网络的前身“北方电子”。

Northern Electric成立仪式,加拿大,1914年

这家公司自成立以来,就是加拿大“国宝级”科技公司,其在二战时为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用电话、微波雷达和无线电设备,战功彪炳。后面几经重组,公司在1995年100周岁生日时更名北电(Nortel),并迎来了其诞生以来最强势的CEO:John Roth(中文名罗世杰)。

罗世杰1969年就加入北电,从工程师做起,一路做到北电的研发中心BNR(Bell-Northern Research)的总裁,并在1995年担任集团CEO。他上台时对媒体说了一句经典的话:“很多人喜欢防御,而我却喜欢进攻。”而时代也给了他一个豪赌进攻的机会:90年开启的光纤革命。

罗世杰,Bell-Northern Research,,1986年

当时光纤通信已经大规模应用,但人们普遍认为2.5G的带宽就是极限,再高的速度也不会有人用。罗世杰对此有不同看法,上任伊始就豪赌研发,带领北电开发出10G的光通信产品,在市场上供不应求,彻底甩开最大的竞争对手朗讯,市占率高达90%,罗世杰一战成名。

在豪赌研发的同时,罗世杰大手笔并购,先后将Bay Network、Aptis、Qtera、Cambrian等公司纳入麾下,用以完善公司的产品线。而随着90年代科技股和互联网热潮的升温,罗世杰发现一个秘密:并购可以大幅度提升股价,而资本市场似乎并不在乎你到底买的是什么。

股价跟罗世杰的奖金激励息息相关。工程师出身的罗世杰此时已经完全是一副跨国公司CEO派头:热衷豪宅、赛车和高尔夫,他需要高额的奖金来满足自己的生活。而90年代末的科技股狂热为他提供了便利,他利用泡沫化的股价进行增发并购,又进一步推高股价,形成“良性循环”。

从1997年底到2001年10月,北电花了321亿美元进行并购,但所收购公司的净资产总额全部加起来,只有11亿美元[4]。

除此之外,北电向员工,高管和董事会成员发放了十几亿美金的股票期权,甚至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竖立在了位于Brampton总部的大堂里,上面滚动着公司股价,每个员工在路过时都在暗自计算自己的身价,而伴随着北电股价的节节高涨,公司每天都洋溢着狂热和兴奋的情绪。

缔造这一切的罗世杰更是获益丰厚:仅在2000年就兑现了1.35亿美元的股票期权。凭借着抛售股票所得,他在风景秀丽的Caledon Hills建造了华丽的豪宅,为求安静甚至把周围邻居的房产全部买下,把昂贵精致的模型火车摆在翻新的谷仓里,还在车库里塞了6辆顶级跑车。

2000年,北电的收入和股价达到了顶峰:2000年收入高达303亿美元,占据全球光纤设备市场的43%,几乎是第二名朗讯的3倍;同时总市值飙涨到2670亿美元,占据了整个多伦多交易所总市值的37%,并催发出惊人的财富效应:总部所在地渥太华的房价一年涨了60%。

参加Nortel招聘活动的人群,2000年

这一切全部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结束:科技股大幅度下跌,电信运营商纷纷破产,北电的客户数量从4000家缩水到400家,昔日的订单全部化为乌有,残存的客户宁肯支付违约金也不愿提货,超过65亿美元的产品被积压在北电的仓库中,其业绩和股价遭遇重创。

人们在回过头来复盘时,才会发现泡沫对企业的伤害:例如北电花1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叫做Promatory的公司,17个月后就把公司关掉人员裁光;再比如,北电2000年花了78亿美元收购美国公司Alteon Websystem,等到9年之后将其卖掉,价格只有1800万美元,缩水98%。

于此同时,公司最重要的中央研发部门BNR却被随意拆解,研发能力逐渐掉队,自2000年起,北电就再也没能推出革命性的产品。

但这一切都跟罗世杰无关了,他在2001年2月向董事会提出辞职。啼笑皆非地是,其指定的继任者,北电首席运营官Clarence Chandran不想接这个烂摊子,借口旧伤复发拒绝接班,董事会敦促罗世杰继续留任直到找到继任者,这让罗世杰非常生气,但也只好勉强同意。

最终,公司首席财务官Frank Dunn(中文名邓富康)接任北电CEO,只比任正非大两岁的罗世杰“功成身退”,拿着股票套现的巨款去过逍遥日子了。这家百年历史的公司,尽管还拥有4万名员工、8000项专利和百亿美金的营收,但已经露出了颓势,无可救药地向深渊滑去。(未完,待续)(来源:饭统戴老板 作者:戴老板 数据支持:远川研究)

参考资料:

[1]. 华为匿名高管A采访纪要,远川研究,2019年5月30日

[2]. 任正非采访纪要,中央电视台,2019年5月21日

[3]. The Huawei Story,Tian Tao,SAGE,2015

[4]. The story behind Nortel’s fall,Fabrice Taylor,2001